线上读书会|疫情何时终结——从历史的角度寻找答案

来源:华体会登录    发布时间:2024-03-05 21:28:37

  李晓杰教授主要是做历史政治地理、《水经注》、中国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本次讲座,我们邀请他来分享新撰《水经注疏》,以及新绘《水经注图》。

  清末民初的中国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它结束了“经学时代”,开启了经验主义的科学时代。本讲座以严复与梁启超对科学、宗教与迷信等观念的思索,来反省近代中国世俗化的问题。严复与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引介民主与科学的先驱。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带来了一个新的宇宙观,而梁启超受到严复影响,也对新学的引介发挥重要的作用。五四时期新旧人物均受到严、梁的影响,然而严、梁却走出一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如胡适与陈独秀等人不同的思路。他们不主张科学与宗教(即迷信)的矛盾,反而强调,科学有其限度、宗教有其价值,而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将导致迷信的衰微。这一套想法一方面源自于赫胥黎的“不可知论”,另一方面则因他们以易经与佛教来诠释新的宇宙观,并肯定“孝”的宗教意义。这一种以传统思想资源来贯通中西的想法为港台新儒家,如熊十力、唐君毅和牟宗三等所继承。他们极力五四科学主义和反传统主义,更深入地思考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该怎么样融合的严肃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哲学家J.M.伯恩斯坦曾在《》发表一篇文章《黑格尔在华尔街》,作者对新自由式市场式金融资本主义的失败原因做了诊断,并建议人们转向黑格尔。他指出,黑格尔的“实践哲学的首要议题是分析现代个人主义和现代生活的本质秩序相交集的那个点……如果黑格尔是对的,也许存在着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强有力的市场调节的更深刻和根本的理由。” 事实上,任何一个不顾人类生活社会基础的盲目资本主义都会走向失败,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证明。本次讲座无意于对黑格尔政治思想做系统的考察,而是试图把黑格尔的政治理论拉回到现实,把当今世界的日益走向混乱的政治作为黑格尔思想的检验场,试图考察让黑格尔在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时会怎么说,来检验其思想的力量和价值。

  赵鼎新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系列讲座第二场,由杨庆中教授主持,谈谈儒法国家与东北亚秩序。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展现了“说服”与“论证”的对立,“说服”是以劝导的方式让听众信服并接受某种意见,“论证”则是通过推论对议题展开演绎。这一对立也关涉非理性手段与理性逻辑,演说实践与修辞理论的矛盾,而这些二元关系的冲突与协调亦贯穿于《修辞术》的哲学接受史中。《修辞术》并不处理一般性哲学理论,而是针对政治、法律、伦理等方面的具体主题展开哲学性分析,同时也研究与语言活动相关的逻辑、心理和审美上的哲学问题。这部作品因其特殊的哲学性,受到了西塞罗、阿奎那、培根、霍布斯、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伯克等诸多哲学家的格外的重视。他们分别从实践哲学、存在论、诠释学、政治哲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对《修辞术》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发挥。本讲座尝试梳理《修辞术》复杂的成书过程,揭示其中含有的哲学问题的分布和意义,同时阐述这部作品自古代至现代的哲学阐释史,尤其是所涉及的重要的解释立场与视域。

  有学者认为,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伦理学因为缺少“意志”概念,从而无法充分解释道德责任,因此存在重要的缺陷。在本次讲座中,刘玮教授会表明:第一,这种观点是“进步主义”的一种变体,而没有认识到“进步主义”论题本身的缺陷。第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心理学无需“意志”概念,就可以充分解释主体、自愿、责任等重要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行动主体是理性和欲求的复合体,而这种复合的主体集中体现在“决定”同时是“欲求的理性”和“理性的欲求”,他无需在理性与欲求之间引入进一步的“仲裁者”。第三,亚里士多德无需“意志”概念就有充分的理论资源去解决与决定论相反的“自由”问题。

  “文景20周年·历史圆桌丨去溯时 去现场:历史的凝视与书写”第四场。一位聚焦成都,从微观城市考察近代中国社会;一位深入西南,从川西田野延论华夏民族历史。同样热爱四川的王笛、王明珂两位老师都曾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进行过深入的田野追踪,而他们不同焦距的分析框架和观察尺度,也带来了重要又迥异的反思与启发。当我们回望历史,我们能看清什么?当我们讨论城市,我们在关注什么?当我们展望未来,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什么?

  作为“自然生息”季度主题下的最后一期,本次讲座邀请到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老师。他将带大家一起了解地球脉动的奥秘,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大背景上,梳理从古到今一些典型的物候现象,开启对地球运行和生命发展的新视野。

  主讲人:弗兰克·M.斯诺登(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和医学史Andrew Downey Orrick讲席荣休教授)

  疫情何时终结?科学有时甚至都不能回答我们的所有疑问,以史为鉴或许会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弗兰克·M.斯诺登(Frank M. Snowden)长期以来致力于流行病如何反映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研究。他著有《流行病与社会:从黑死病开始的瘟疫史》,该著作被世界经济论坛列为了解新冠病毒暴发背景的必读书目首位,该书于上个月出版了中文版。他的《1600年以来西方社会的流行病》也是让我们从流行病史理解当下局面的热门耶鲁公开课。6月17日,Frank Snowden教授将在线介绍他的著作《流行病与社会》,并从历史的角度在线解答观众们有关疫情的种种疑惑。

  嘉宾:董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许钧(翻译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余中先(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202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新版米兰·昆德拉作品,以及作家的首部图文传记《寻找米兰·昆德拉》。6月17日晚,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三位法语文学大家董强、许钧、余中先,追忆米兰·昆德拉在中国走红的开端,谈论他们与昆德拉的初次“相遇”,分享阅读、翻译、研究昆德拉作品的种种感悟,聊聊为什么昆德拉作品的影响力穿越世纪、绵延至今,对年轻一代的读者有什么全新的意义。

  万玛才旦的小说集《故事只讲了一半》,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作为小说家的万玛才旦,和作为导演的他,是浑然一体的吗?既拍电影又写小说,作为创作者的万玛才旦拥有怎样的幸福且付出多少具体的工作?6月17日晚,作家巫昂将对话作为作家的万玛才旦,一起聊聊关于创作、关于文学和电影、以及关于具体的工作。

  “文景20周年·历史圆桌丨去溯时 去现场:历史的凝视与书写”第五场。考古学和美术史学这两个学科从诞生之初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中国,考古学更是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材料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多重支撑,前人学者践行的“美术考古”研究利用丰富系统的田野考古材料,拓宽了美术史研究的时间维度和艺术类型。在此基础上,美术史家巫鸿进一步提出“考古美术”的概念,立足美术史研究,重新认识和看待两门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本场活动邀请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与北京大学教授郑岩,两位学者将从自身的研究经验出发,与观众分享关于“美术考古”和“考古美术”的思考。

  汇丰银行:近代中国与世界”系列讲座第四场,邀请戴建兵教授以正定为中心谈谈海外中国地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继《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众》之后,魏思孝写就“乡村三部曲”收官之作——《王能好》。本周六下午,魏思孝邀请两位嘉宾好友一起在直播间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这部新作。

  赵鼎新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系列讲座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由宋洪兵教授主持,主讲儒家式微下的法家传统和当代国家治理。

  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德国犹太裔诗人、剧作家,196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以动人的感情力度,描述犹太民族世界性的悲剧。她的诗选集《蝴蝶的重量:奈莉·萨克斯诗选》是国内首次对其诗作的全面译介。周六晚,我们邀请两位诗人同时也是译者胡桑和袁永苹,一起来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奈莉・萨克斯的诗。

  嘉宾:张悦然(作家)、包慧怡(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钟娜(译者)、彭伦(文学编辑、出版人)、徐珏(图书编辑)

  从《聊天记录》到《正常人》,再到《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90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始终致力于书写千禧一代特有的情感关系与思想互动。6月18日晚,上海译文出版社携手群岛图书,特别邀请到了作家张悦然,爱尔兰文学研究者、作家包慧怡,本书译者钟娜,和本书策划人彭伦、本书责任编辑徐珏一起来聊聊这位全球炙手可热的女作家及她的新作。

  姚百慧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兼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专著多部。本次讲座,他将以美国对日投掷为例,谈谈多重历史解释的史料学意义。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旧唐书》读书班系列讲座第三讲,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仇鹿鸣谈谈《旧唐书》的整理与研究。

  地图史学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我们邀请了来自意大利的Marco Caboara研究馆员,来给大家讲讲16-18世纪的西方印本中国地图。

  嘉宾:萨曼塔·施维伯林(作家)、向在荣(昆山杜克大学比较文学助理教授)、萨尔瓦多·马利纳罗(复旦大学创意写作教师、诗人、编辑)

  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和文学杂志Chopsuey共同组织了“小说笔谈”系列文学对谈。6月23日晚,我们将跨越大洋彼岸,连线当代西语文坛的又一位重量级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施维伯林作为奇幻文学作家,她在文学领域拥有其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如今,她是西班牙语文学的核心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5种以上的语言,并获得不同机构的奖金。

  当今世界面临着大国博弈日趋升级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的双重冲击,这不仅使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正在改变既有的方向和轨迹,更使得未来的世界格局变得扑朔迷离。广州商学院校长李晓的新书《双重冲击——大国博弈的未来与未来的世界经济》,深入分析了新冠冲击下的世界经济与“全球化分裂”,也给出了“双重冲击”下的中国对策。6月18日,李晓教授将来到方所广州店,分享多年来他对国际政治和经济、当前形势与未来发展的观察与思考,一同探讨面对当下的各种不确定性,中国如何给出对策,中国企业怎么来面对,以及普通人如何不焦虑。

  嘉宾:周晓虹(社会学家、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毕飞宇(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柯军(昆曲表演艺术家)、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蒯乐昊(作家、媒体人)、鲁敏(作家)

  在今天,我们都是时代的局内人。作家鲁敏以局内人的身份观照时代,以在场者的视角描摹此时,写就《金色河流》这样的一部时代之书,记录时代中的变与不变,以精神性写作来洞察与勘探人性。6月18日,我们特别邀请到社会学家周晓虹、作家毕飞宇、评论家何平、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艺术评论家蒯乐昊、这本书的作者鲁敏几位嘉宾,请他们一起聊聊自己,聊聊我们这个时代的局内人。他们年龄跨度较大,从50后到泛80后;身份也不一而足,从社会学家、评论家再到作家、艺术家,但置身同一条时间长河,他们的眼光却从未离开过这个纷纭时代。

  嘉宾:恶鸟(联邦走马创始人)、孔亚雷(作家)、许舜达(诗人、译者、记者)

  1967年夏天,十万嬉皮士汇聚在旧金山,他们自称“爱的一代”,并把那个夏天叫作“爱之夏”,呼吁“Make Love Not War”。在这场反主流文化运动中,布劳提根被视为代言人。本周六,我们邀请联邦走马创始人恶鸟,小说家、译者孔亚雷,诗人、译者许舜达一同来到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聊聊布劳提根和翻译、出版、诗歌。

  钱穆在《略论中国社会学》一文中,提出江湖与山林的关系构成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重要维度。本讲座即是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在孔飞力对中国近代地方军事化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温州十九世纪中叶金钱会组织结构和动员机制的分析,展示近代中国的士人群体在江湖与山林之间的角色定位及其精神气质的嬗变,以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

  6月18日下午,八光分与樱园联合举办的“光分科幻阅读沙龙”将迎来第8期活动。我们将邀请剧场导演、有容剧社创始人黄亦杨老师,与八光分文化俄文编辑喜如老师,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创世草案》的故事。解读俄罗斯悬疑神作,重写历史,重构现实。

  6月18日下午,精神分析博士吴蕤将携新书《拉康思想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模型》做客梅溪书院,讲述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