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体会登录 发布时间:2024-02-06 08:03:51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仪器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并被普及应用,这助推着环境及其相关多学科发展,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对环境问题认识、新污染物筛查、揭示环境规律乃至“降污减碳、协同增效”新技术的研发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是运用现代仪器分析的理论和先进的样品预处理方法,鉴别和测定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种类、组成、含量(浓度)以及存在形态的专项技术,也为生物污染标识、污染物毒性效应和环境风险评价以及环境功能材料表征和效能评价提供重要基础数据。随着高灵敏、多功能的新型分析仪器不断涌现,环境样品(气、液或固等环境样品)预处理方法也有了显著进步,这为大型分析仪器精准定性、定量分析超痕量污染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先进的环境分析技术对认识环境问题、筛查新污染物、揭示环境规律和环境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具备极其重大的支撑作用。本书共分十二章,突出当今环境分析需求的特点,注重将先进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除第 1 章外各章结合知识点设计了“思考与习题”,对读者深入学习有启发意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环境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前,我国开设有不一样的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的环境类专业的高校有 400余所,很多高校已将“环境仪器分析”列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必修课,凸显出环境分析技术在环境领域人才教育培训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 十几年前,我国适合环境专业高层次学生的环境分析技术类教材少之又少,而且国内外同类教材一般都是将仪器分析与样品预处理技术单列出书,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向学生推荐多本教学参考书、实验手册等,教学效果受到了限制。 2008 年 8 月,在科学出版社和美国哈希公司的支持下,《现代环境分析技术》一书正式出版,解决了许多任课同行在教材选用上的难题。 经过多年的使用,本书慢慢的变成了许多所高校环境类专业“仪器分析”“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分析理论与技术”等相关课程的首选教材,在获得同行们认可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为适应环境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型分析仪器普及率的提升,2013 年《现代环境分析技术》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强化了环境生物分析、环境功能材料表征方法和便携式快速分析技术等内容,并于 2013 年 6 月正式出版《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二版), 服务于高校环境专业“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和人才教育培训。 近十年来,伴随着新型分析仪器的问世,环境分析技术的发展也十分活跃,大多数表现在: ①检验测试能力不断的提高,污染物的超痕量级分析已达到飞克级(10~15g); ②分析速度不断加快; ③选择性、精准性逐步的提升。 基于此,启动了对《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二版)的修订工作,2023年11月《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三版)正式出版。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三版)共分十二章:绪论、元素含量及形态分析、分子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环境生物学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材料表征技术、环境样品预处理和环境快速分析技术。新版教材新增了两章:电化学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体现当前环境领域的热点;同时,本书注重先进方法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包括仪器分析原理、仪器结构、操作条件和数据分析,同时给出了应用案例;在介绍样品预处理技术时,不仅重视每种方法的原理和方法特点,也力求对其操作性、适用性作比较,包括所应用的仪器和试剂、工作条件、方法步骤等。本书把微量分析新理论、新技术与现代分析仪器有效使用结合起来,突出环境分析需求的特点,希望发挥或拓宽“桥梁”作用,实现对实际环境样品高灵敏、高准确分析。本书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及其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环境分析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用作工具书。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环境监视测定、环境分析技术、污染物环境行为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学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长期坚守教学第一线,主编《环境监视测定》教材(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教材分获同济大学和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荣获省部级教学奖7项,上海市育才奖(2007)。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可持续电化学资源再生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包括界面电化学与纳米催化、污染物电分析、先进环境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电化学水处理新技术探讨研究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和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产业工程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2完成人),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4完成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2020)。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主要是做环境功能材料、环境监视测定方法与技术等方向研究。1990年以来,先后创立“光谱修正”、“光吸收比差”、“矢量色度测量”等光学检测新方法,研发“手机操控水质检测仪”、“多功能分析检测仪”、“长效检测试剂盒”、“水质数字化平台系统”、“氨氮废水处理剂”等新产品20余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5项、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本文摘 自《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陈玲,王颖,郜洪文主编. 3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3.11)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